当前位置:首页>>生活

未来一年,人民币贬值速度可能比预期快很多

  • 2022-08-05 16:14:00
  • 16

也把我身边有些个朋友给焦虑坏了,天天有事没事就私信问:怎样把人民币转移到海外……最近想必大家朋友圈常会看见以下话题的文章:

到底怎样才能跑赢人民币的贬值速度?特朗普天天都说了啥?国家一阵紧似一阵的外汇政策,要怎样应付?

今天为了让各位能在迷雾中安全前行,索性聊一聊: 人民币贬值与每个人的关系。

在我看来,贬值是中短期内是非常确定的,

其核心原因在于:

A、足以买下半个世界的人民币M2:贬值势在必行

M2是啥?(这会儿翻书可就来不及了,科普概念如下)

货币(M0)=流通中的现金,即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。

狭义货币(M1)=(M0)+企业活期存款;

广义货币(M2)=M1+准货币(定期存款+居民储蓄存款+其他存款);

可以粗略地理解为,M2是一个国家发行的货币总量。

自2007年1月,中国的货币M2连续超越了日本、欧洲和美国几大经济体。目前中国的人民币按照汇率,可以买下美国、日本和整个欧元区毫无压力。

这个看上去振奋人心的消息,背后隐藏着无比荒唐的事实:人民币的实际价值被远远高估了——

过去10年,人民币M2公开数字翻了5倍,期间人民币不仅没有贬值,还稳稳的进入一个10年的升值期——从8.1到6.3(2005-2015),并通过大量出口积累了逾3.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。于是过去十年,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辉煌。

因此人民币贬值势在必行,但必须循序渐进。

B、中美货币政策:美元欢快地加息,人民币想降不能降

其实最近人民币贬值,仅是相对于美元而言。人民币对欧元、英镑都出现了升值。但是谁叫美元就是整个世界的基础货币呢。当年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,经济学教授曾在美联储工作多年,然而对她课程最大的印象就是记住了这点:美元是Risk-Free Asset,即无风险资产,在大部分经济学模型之中,美国国债的违约风险为0(Default Rate=0)。

多么痛苦的领悟,我耳边似乎想起了歌声…

那么关于人民币价格的讨论,本质是中国和美国经济与货币政策的解析。

美元处于加息周期,人民币处于想降不能降的阶段。因此,从两国的货币政策而言,人民币贬值是肯定会发生的事实。

C、保护经济利益的策略:与美联储和特朗普赛跑

美联储加息预期以及特朗普财政刺激下,美元指数连续上涨,已突破100。与此同时,在岸人民币汇率逼近6.9。基于眼下的状况,人民币贬值显然是保护中国经济利益的一个战略——中国在和这两个时间点赛跑:美联储12月加息,以及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宣誓就职。中国要在这两个时间点前,将人民币贬值相对到位,一是避免在美联储加息到来之际出现恐慌性大贬值,二是不给特朗普留下指责中国操纵汇率的口实。

所以,如果人民币在特朗普上台之前达到一个令人吃惊的贬值数字,我倒是一点也不会吃惊。

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国内投资机会减少、回报率在下降、风险在加大,最终把目光投到了换汇上,直接带动了整个海外资产配置行业。

但是海外资产配置并不是仅仅把钱换成美元,或者盲目购置美元资产。在我看来,整个流程分为三步:

1)合法的资金出境

2)配置安全保障型海外资产(如储蓄型香港保险)

3)投资高风险美元资产(美股,海外地产等)

关于(1)(3),简单讲一下:

(1)合法的换汇购汇,每人5万美金限额,一个家庭正常每年可配置10-15万美金资产。

(3)关于投资美股、海外房地产等高风险美元资产,我个人建议,99%的人要谨慎行事,除非有比较资深的经验。你连A股都赚不了钱,美股港股就可以轻松赚钱,那真的是痴人说梦。

美国一航运股5天上涨22倍,一天下跌82%,这样的股票港股美股比比皆是。

(2)安全型海外资产,比如香港保险,其火爆程度已无需描述。从经济政策对于这类资产的格外“照顾”可见一斑:

当然很多人对于保险有很多成见。其实当前热销的香港保险并不是传统的保险。

古典保险(传统保险),常见赔率1:550,保费1W,一旦出现意外,赔偿金550W;没有出现意外,保费平白消费掉。

不仅受众不喜欢这种传统保险,保险公司也不赚钱。

人们喜欢且保险公司也有利可图的是:投保400W元,保额550W元,一年之后返410W元。这就演变成后来的现代保险。

怎么做到的呢?保险公司其实是“捆绑销售”。

一份价值100W元的保单,里面的“保费”只有1W元。剩下的99W呢,他们直接投资于固定收益市场。海外国际保险公司投资范围广,涉及股票,债券,商品期货,另类投资等等,资产配置分散能带来更长期的增长收益。

如今热销的香港保险(储蓄型/万能型),100元的保险之中,实际人寿保费不足0.5元,甚至更低,99.5元都被投资于美元资产。

抛开货币收益,香港保险的投资收益相较于国内类似产品,其实只是好一些,这个产品也不是第一天出现。真正让其火起来的原因,是2015年人民币正式进入贬值周期,而购置香港保险本身(多为美元计价),是可以用人民币支付的,一旦购买完成,人民币资产就完成了美元资产的转化。在产品本身预期4-8%的年化美元收益,加上近10%的美元较人民币升值收益,总计15%左右的稳定预期年化,最终导致了这个金融爆款产品产生。

来源:金融街李莫愁

(作者:sangguofeng_2008)

  • 关注微信